热门标签

文教路觅书

时间:1个月前   阅读:4
2023-02-17 03:48 每日看点快看

本文转自:江西日报

□ 朱小毛

去年6月底,有机会再到省会南昌青山湖老师大参加一个全省性的业务培训。这正暗合了我一个暌违已久的心意,心中不免陶陶然。

下午乘车抵达目的地,办理入住手续,稍事休息。晚餐之后,天色尚早,阳光依然热烈。夏季昼长夜短,我跃跃欲试,决心趁机拜访文教路,一为消食,更为觅书。

文教路在老师大北边,两者仅一墙之隔。名字取得应时应景,因为有省内老牌名校——师大校园的强力支撑,彼时的文教路名副其实,能与文化教育结缘,印证了它的文化底蕴,盖近朱者赤之故。

近水楼台,原先商铺林立,书店充盈。倒“Y”型巷弄,售卖书籍的店铺鳞次栉比,倒也繁盛,成了省城赫赫有名、影响深远的旧书一条街。象牙塔里的学者们都纷纷到这儿的旧书堆里拍灰抖尘,淘宝寻珠,乐而忘返。

我这人有个毛病,每去往外地,一不为爱人购衣,二不为小孩买吃,唯喜欢到当地书店走一圈,拎回大包小箱的书,占据着家里面积拘谨的地盘。有些人一进我家,便能嗅到室内一股陈腐书味,而我痴痴地认为,那是独有的书香墨味。时间一长,次数一多,惹得家人很不高兴。我低头认罪,却死不悔改。

依稀记得,最早一次到文教路,是12年前,那时便对旧书一条街早有耳闻。当年,文教路店铺像多胞胎一样,一字排开,宽不过四米一间,除进门外,三面墙上的书籍“壁立千仞”,什么都有,大中小学教材,考研读博资料,文化艺术、政治军事,古籍志书、年鉴统计……应有尽有,叫人眼花缭乱,遂紧挑慢选,挟几本“砖头”回家吧,也算解心头一时之快。

最近一次,是在4年前。时移世易,文教路大多人去书空,书铺改作其他商用,不复当年盛景。只剩几家尚开着,呈日薄西山之势。究其原因,除师大开立新址外,主要的恐怕是掌中资讯的发达,青年一代不复有当年阅读纸质的热情。

这期间,只要有机会进省城,我就会去文教路逛逛。去一次,带十几本书回家,犹如抱得美人归,喜不自胜。

譬如,我曾淘到20世纪90年代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史记》《徐霞客游记》两套精装图书,详尽丰赡,每本均价5元左右,比起如今动辄一本几十、上百元的书价,真是物超所值。让我窃喜了几番。

傍晚时分,正遇下班高峰,人们躲避了太阳的锋利,文教路路面不宽的街道,竟也人流穿梭、车辆繁忙。我边走边寻,早年曾经一家挨一家的书店呢?都去哪儿了?

我走一遍来,返一趟去,终于在众多店铺中,发现了最后的三家书店。然而,它们的生存空间越发局促狭窄,书与书的过道只容得下一人,不允第二者插足。实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
书店的老板对顾客的光临,爱理不理。有的在门前的小方桌上,与他人搓上了麻将;有的与熟人站着闲聊;有的坐在躺椅上,与手机亲昵。买与不买,书都在那里;走与不走,似乎都与他无关,表现很淡定。

斯情斯景,我不禁感叹唏嘘,心有戚戚。无论如何,毕竟还有三家书店依旧在坚守自己的三寸之地。不怪三家经营者,还应感谢他们。是他们,给我们这些爱书人留下了念想。既然来了,就要选几本书回家,方才不虚此行。

我想,若干年以后,都不会忘却文教路觅书的情景。

因为,书本不死。

上一篇:'Sao chuyển giới đẹp nhất Thái Lan' cảm ơn chồng sắp cưới

下一篇:土耳其大地震/5日救出9人 「公羊」勇士平安回家

网友评论